“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

作者: 时间:2014-01-30 点击数:

“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列宁系统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他十分强调党的先进性问题,认为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明确指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并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党的重要任务。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党建理论,提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并把这种先进性具体化,即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全面完整地揭示了抓好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办好中国的事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个代表”是无产阶级政党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体现了党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国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

“三个代表”是检验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论断,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为检验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提出了衡量标准。在战争年代,我们党通过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进步纲领领导人民开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并以自己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体现出自己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我党的先进性通过领导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来体现。这些具体实践的检验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只有真正做到“三个代表”,才有资格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三个代表”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指针。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的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如何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发挥好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如何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等等,都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努力加强党的建设。“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全体党员的新要求,为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三个代表”是推进各项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而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个代表”的论断,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